4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 > 沪上风情 > 上海趣谈 > 80后光圈之下——商业化的文学写作

80后光圈之下——商业化的文学写作

[ 08-2-26 11:06]    作者:霍佳转载    出处:互联网    录入:chensiyu    进入论坛
关键字: 80后特点    80后一代    80后作家    80后    80后现象   

上海美女街拍图片

  “80后写作”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写作,现在的“80后”已经是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自从2001年韩寒凭着他的《三重门》一炮打响后,以他、郭敬明、张悦然等为代表的一批80年代后期出生的青少年写手便纷纷浮出水面,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

  有人说,“80后”颠覆了传统的文学观,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成才方式。的确,韩寒、郭敬明、张悦然、颜歌等一批从“新概念作文比赛”中脱颖而出的80后生人一走出赛场便直接走向了市场。当“60后”、“70后”作家还在为书稿奔波时,这些初来乍到的“80后”们已经成了坐拥百万版税、引领阅读市场的弄潮儿。他们的作品不断出现在货架的显要位置、出现在各大杂志期刊的转载栏目中。他们的名字被无数次的重复、宣传,使他们享受着明星偶像般的追捧。

  “80后”们的初期作品中确有很多较为成功之作,如韩寒的《三重门》、张悦然的《葵花走失在1890》、春树的《北京娃娃》等。这些作品是商业,一经出版,便得到了市场热烈的反响,那些读腻了课本上“经典”的同龄人被这类作品中新鲜的观念、潇洒的文笔、相似的生活经历所吸引,迅速成了他们的支持者。“80后”很快成了图书市场上最热的品牌,随着第一波“80后”写手的名利双收,出版商们纷纷来淘这一桶金,在媒体的炒作下,第二、第三波写手们相继出炉,一时间“校园文学”、“青春文学”的牌子随处可见。青春文学泛滥成灾,质量日益下降,但也有少量80后作家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文学理想,写着纯文学和商业的良好杰作,出版了一系列好的作品,如李子悦的《我该找谁去告别》、秦惑的《烟花烫》、张怡微的《怅然年华》、枚庸的《又是一季花开时》等。

  但一夜成名的迅速让这些在当时尚未成年的孩子们有些不知所措,商家的追逐和名利的诱惑似乎使他们乱了阵脚,不知该继续前方的文学之路或是放弃操守迎合市场。这样的矛盾在他们后来的作品中逐渐显现,青春文学不再纯粹,“80后”被运作和包装得越来越商业化,而他们的作品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他们内心的浮躁和才思的枯竭,商业化的痕迹渗透在字里行间,文字仍然好看,内容和思想却愈发肤浅。在出版了《XX通稿》、《左手XX,右手XX》等只剩下娱乐性的文集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80后”的衰落,他们的读者在流失,“80后”的概念也成了一种被极度商业化后的产品而在市场上泛滥着。正如 “80后”写手孙睿所言:“‘80后’概念已经被提滥了,它已经无孔不入,跟街头小广告差不多了,所以我觉得‘80后’写作成了‘牛皮癣’。”

编辑推荐<<<为了成名不惜脱衣劈腿
   编辑推荐<<<我无可救药地迷恋上海的酒吧

千人争睹箱内裸身男女老外身边的上海MM什么样酒吧的一场性感钢管秀
直击!街头美眉谁最嗲美眉拍摄性感写真内幕实拍内衣展有惊人发现
延续至今的变态异俗万圣节派对MM的鬼模样>  赛车宝贝走光露BRA

  
 
网站群热点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