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 > 沪上风情 > 上海趣谈 > 走出走进,都是上海人

走出走进,都是上海人

[ 07-12-5 14:09]    作者:        录入:jianlijuan    进入论坛
关键字: 上海人    城市    趣谈   


  他们被归类为一个新的族群:新上海人。他们凭着自己的个人奋斗在上海找到了“窝”,而上海也依靠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拉动了GDP,积蓄了养老金。
  据两年前的一份统计,在上海求职、谋生的“新上海人”,官方数字已达到330万,而且逐年递增。长期居住在上海的台胞在5年前已经突破30万人。2004年8月,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博格正式递交申请,成了上海申请“绿卡”(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证)的第一人。
  若干年后,还有谁会在乎哪些是“新”的、哪些是“旧”的上海人?移民上海曾经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后来一推敲,发现这个话题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从19世纪40年代开埠以来,上海一直就是一个“移民城市”。这10年来移民潮的波澜壮阔,仅仅让上海恢复了“滩”的本色,在这片追寻梦想的滩涂上,没有人关心你是外来的还是本地的,大家真正关心的是你在这干什么,你能在这干多久。

  上海人“出名在外”

  有人走进上海,也有人走出上海。走进走出都是上海人。
  走出去的上海人中,最典型的人物是姚明。他很快就适应了美国的生活,与比他黑比他白的队友打成一片,还在美国买了房子。但没有人认为他不是上海人,他代言了上海的形象宣传片,成为金茂之外的上海又一个标志性“高度”。
  姚明走出上海,是奔事业去的,名声和财富都获得了几何级增长。但在多元的上海,出走的理由也是多元的,也有人为了逃避城市的压力和喧闹,去寻找心灵的安宁。
  云南有个小有名气的“上海小二”,他毅然抛弃了上海的“白领生涯”,到丽江和朋友合伙开了间小酒吧,晒晒太阳,看看烟花,交交朋友,发发呆。他是上海人,却在丽江出了名;他在丽江出了名,因为他从上海来。
  更多的人愿意走出上海,这也成了近十年来上海人的一项特征。当然,走出上海并非意味着一定要移民他乡。一个数字对比可以看出上海人探索外部世界的渴望:1997年,出境游正式开放,上海只有5个旅行社获准组团,平均每个旅行社每月游客最多100人。今天这个数字至少是当初的10倍,出境游的线路也从单纯的“新马泰”伸展到澳大利亚、南非、欧洲、中东以及印度洋。
  也许是出去的次数多了,见识长了,素质也在渐渐提升。最早连飞机上的不锈钢刀叉都
  会悄悄藏进包里,后来住酒店,会主动掏出零钱给行李员———上海人已经明白,服务是有价的。
  那位上海青年已经工作了好几年,在一次到南非的旅行中,他收获了一次感动。
  这个商务旅行团里有11个北京人、10个上海人。由于性格的差异,一开始就分成两个阵营,北京人始终高调出击,巴士满是京味十足的说笑声。上海人却不声不响,开起口来也是细声细气。
  回国前的那晚,四五个北京人喝高了,一上大巴就涌进车用厕所,还有一位老兄抢过导游的话筒,用盛气凌人的口气发表演说:“咱中国人就是不团结!今天喝酒也非要分北京和上海两桌!”之前,他已经流露过多次对上海人“精明小气”的不满。
  转眼快到酒店了,车上的北京人要么晕了、要么横着。这时,一个40多岁、一路上话很少的上海人突然发话了,“我们上海人可不能给北京人小看了!”他的声音依然细微,但语气不容置疑,“几位朋友,辛苦一下,等到了酒店,你们帮我一起把这几个大老爷们扶进房间,再帮他们擦一擦,服侍他们睡下。对了,我们还得多配一把钥匙,晚上再去看看他们的动静。”
  包括上海青年在内,几个热心的上海人都跟着他照做了。而那位在车上高谈阔论的老兄,一进房间就把浴缸吐得臭气熏天,还趴在地上耍酒疯。他的上海同伴呆了足足1个小时,才把呕吐物清洗干净,抱他上床。
  上海青年很感动,他在距离上海万里之外,体味到“男子汉气概”的真正涵义。

  幸福终点站

  这两年奥斯卡有两部热片,《通天塔》和《撞车》,题材有点相似,都反映了在一定的空间维度里,不同种族、不同身份的人之间的沟通问题。
  上海也可以看作这样一个层次丰富的空间,容纳了各色人等的存在。有一个案例,极生动地展示了这些人之间的联系和依存,这便是“吴安民的幸福终点站”(《申》报2005年2月23日起连续报道)。
  13岁的河南少年吴安民,扒火车来到上海,在上海火车站流浪两个月有余,以替人拉行李为生,每次3元。他父亲3年前去世,母亲聋哑残障,在上海无亲无故,却受到了废品王、行李工、票贩子等素不相识的“火车站圈里人”的热心帮助,解决了吃和住的问题。
  后来,一位上海女孩在火车站偶遇吴安民,萌发送其回家的想法。在网上发帖,呼吁网友:抽时间去火车站,让吴安民拉一次行李,给予3元报酬,等到凑齐3000元,便可帮他回家读书。此事经《申》报报道后,读者真情涌动,纷纷捐款,还结队到火车站欢送吴安民回家。
  帮助吴安民驶向“幸福终点站”的“列车员”中,有年轻人,也有年长的,有上班族,也有大学生,有工程师,也有流浪汉,有本地人,也有外来客,但在此刻,他们身上都有同一个标签———上海的人。
  无论奢华与低廉,无论尊贵与贫贱,无论成功与失败,抛弃一切刻板成见,去掉一切符号光环,用真爱去感悟,用仁心去宽容,上海才能成为每一个上海人的幸福终点站。
  “上海人”不再是一个族群称号,它代表着一种胸怀。
 

  
 
网站群热点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