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 > 艺文图志 > 上海专栏 > 唱片工业,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

唱片工业,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 07-12-5 14:08]    作者:阿牧        录入:jianlijuan    进入论坛
关键字: 唱片工业    专栏   

日前,美国《企业家》杂志选出了在未来十年最有可能消失的10个行业,其中,唱片店排在了第一位。该杂志举出了全球数一数二的音乐零售商Tower Records因宣称自己无法与网络音乐商店和像沃尔玛一样的连锁店抗衡而关掉了所有的89家分店的事例。无独有偶,10月10日,著名的Radiohead乐队在选择将他们的第七张专辑《In Rainbows》只通过乐队官网下载,并且将价格交由歌迷自己决定时,同样引起了全球唱片业同仁及媒体的极大关注,诸多媒体纷纷称这是唱片工业的革命,更有观点认为此举标志着传统唱片工业已寿终正寝。


将这两条消息及诸多观点综合到一起来看,是因为一部分人对新媒体技术迫不及待的拥抱,还是传统唱片工业真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持这样观点的人到底是对唱片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性预测,还只是媒体因为自身需要而做出的充满噱头的武断结论?在网络论坛里,几乎每天都有被网友冠以“史上最牛的XX”为名称的帖子出现。按某篇网络评论的观点称,这些繁多的、动辄用可以轰炸眼球的标题的帖子,使我们仿佛真的生活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这只是一种吸引人点击进去的方式而已。如果能有这样的心态,再来看看关于唱片工业存在与否的问题,或许会平和许多。


需要“革命”二字来形容的事件,就至少要弄明白一个问题:谁革了谁的命。仅从Radiohead不签公司、自己通过网络销售专辑一事来讲,它并不具备什么可以成为行业借鉴和开拓创新的模式,并且就目前来看,谁也无法判断此次“革命”能否成功,除了铁杆歌迷,你认为有多少人在到处是免费音乐的时候愿意自觉支付能对得起产品质量的费用?甚至,这件事情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原因跟颠覆传统唱片发行和定价模式的关系都不是太大,它只有一个核心:这支干了这件事情的乐队,名字叫Radiohead。无论是评选摇滚史上最伟大的乐队、专辑、吉他手都能坐上前几把交椅的人。


假如你清楚全中国有多少支乐队也都是自己D.I.Y,自己以不同的方式在网络上试图进行推广和销售,Radiohead此举简直只能说是赶了一趟互联网时代的时髦。当然,我们都知道,你口袋里有足够多的钱,才是时髦的条件基础。


关于唱片业的未来,有各种数据都可以证实传统唱片工业的衰落,及唱片公司的收入越来越依赖于新媒体市场的事实,这是传播介质的转变。如果我们不死钻牛角尖地认为,假如新媒体技术无法解决音质问题,所有热爱古典音乐的发烧友永远都不会忍受用ipod去网络上下载一首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来听,那么,随着更大的带宽、3G甚或未来的4G及手机等硬件条件的发展,新媒体销售必然成为主流销售市场。


同样,尽管谁都可以以自己的力量来通过网络进行宣传、推广、销售等问题,尽管互联网使进入这一行当的门槛无底线低,但如果取一个质量及效果的平均值去衡量,他们的成功率仍远比在唱片公司操作下的歌手们要低得多。除非你像Radiohead那样有钱有地位有技术,或者像左小祖咒那样有特点有赞助有数量不庞大但十分铁杆的歌迷撑着。但是99%的唱歌的人自己心里也该十分清楚:你没戏!北极猴子的成功是超级运气,就像也有美国老百姓能买彩票中个几亿美元,这二者从本质上来讲是一样的。世界上只有一个头奖,有数的大奖,以及繁多如流星般的买了一辈子彩票不中的失意者。


低门槛必然导致泥沙俱下,而泥沙俱下的结果只会使行业标准越来越高,能冒出头的作品比例当然越来越少。因此,无论是谁想在唱片业一直呆下去,或初期或中期,无法避免地需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和团队在身后相助。而传统唱片工业除了有生产CD(按“死亡论”算,这也是革命的物种,更传统的还有磁带呢)的特征外,还有整体定位、宣传、推广及介入歌手在媒体曝光、参加商演的接洽等功能。最多,在未来,唱片公司的名称和设置演变为某5G娱乐集团或多媒体娱乐公司的事业二部而已。


至少,我无法想象某一天,只能打开电脑,在海量的良莠不齐的D.I.Y作品中,找出几首自己喜欢的歌曲——而且很有可能我要先听一段广告,或者需要去付钱。那样的话,就成了“大家帮助大家”,歌迷自己写歌自己听,很可怕的。

  
 
网站群热点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