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 > 沪上风情 > 上海趣谈 > “外地人”和“上海人”的关系

“外地人”和“上海人”的关系

[ 08-2-21 14:37]    作者:    出处:互联网    录入:guyunzhen    进入论坛
关键字: 上海人    外地人    地域   

    *上海人在变,上海人对外地人的看法也在变

    *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刻板印象改变不大

    *今后“上海人”的概念会越来越模糊

    *未来,上海人与外地人的争论将是一个过时的话题

         长达一个世纪的时空,有关上海人和外地人的话题一直不缺人气。有趣的是:当提及“上海这座中国最像城市的城市”(易中天语)时,国人往往用“喜欢、羡慕、向往…”这样的词汇,可一提到这座城市的主人公,口气马上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在外地人看来,精明不高明、市侩、冷漠自私、莫名的优越感等等都是上海人的写照,而最让外地人反感的莫过于上海人排外心理强,不把外地人放在眼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口水仗中,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对上海人展开了口诛笔伐。面对外地人一箩筐一箩筐的挖苦,委实让上海人胸闷无比。平心而论,上海人的这些缺点,绝不会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全国其他城市的人或多或少都有。

    总之,上海人渐渐被固化为一种标识,一种让上海以外的人随时可以拿来编排各种笑话的标识。在今天波澜壮阔的移民潮的碰撞下,上海人有了哪些改变?是不是还停留在以往的形象?上海人和外地人又是如何看待彼此的?

     现在的上海人变了很多

    我们看到,有关上海人的种种说法大多是口舌之辩、意气之争,人们往往从个人的观察和体验(比如外地人在上海的一些不愉快的遭遇)出发,把部分上海人的某些缺点集体放大,简单地等同于上海人的普遍性格。因此,要比较客观地评价上海人,需要有科学的研究。

    不久前,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学者张结海完成了《上海新移民的文化冲突背景研究》,他对26岁至45岁之间的上海人和生活在上海的外地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既有在意料之中的,也有不少出人意料的。说明了在某些方面,上海人和外地人并不是我们原先以为的那样。”张结海说。

    例如,人们总是说上海人不好客,就算要请客吃饭,也不会在家里请。调查表明,上海人平均每年将近5次在家请客,比外地人还多。“上海人其实是喜欢在家烧菜请客人吃的,因为实惠、卫生嘛。我们家差不多每个月都会请朋友来家里吃饭。”28岁的小瑞斯文、干净,是典型的上海白领。

    上海人还背负着一大罪状:斤斤计较,过分看重金钱。为此,张结海设置了“我的存折、钱等经常放在哪里也不知道,实际上,即使少了我也搞不清楚”一项,没想到上海人选择“同意”的比例远远高于外地人。上海人不关心天下大事,只对身边小事感兴趣吗?调查中,有七成的上海人称自己每天都关心国际新闻,高出外地人近两成。上海人跟同事搞不好关系吗?近八成的上海人明确表示反对。

    “不过,上海人的一些特性还是表现得很明显。”张结海指出。八成多的上海人认为自己的城市是中国内地最好的,他们对自身的综合素质评价也是比较高的。说明了上海人还是有很强的优越感。此外,在“总是随身携带手帕或纸巾、我是一个注意外表的人、我是单位里最守规则的人”等选项里,上海人选择同意的比例明显比外地人高出很多。这些与人们对上海人的评语又是相吻合的。     

    上海人对外地人更为宽容

    上海人在变,上海人对外地人的看法也在变。

    一个开通仅两个月的博客叫“‘外地人’与‘上海人’”,这个博客设置了很多在上海的生活及工作指南,据说每天的流量高达上千人。记者找到了该博客的创建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景先生,并与他在MSN上有如下对话:

    记者:你怎么会想到建这样一个博客?

    景:这几年来了几百万外地人,想帮帮他们。

    记者:你想怎么帮他们?

    景:给他们一点信息服务,减少一点错误认知。

    记者:你觉得上海人和外地人有什么区别吗?

    景:何必分类呢?

    的确,为什么一定要把上海人和外地人划清界限呢?生活在上海的外地人难道不是和上海人一样,奉献自己的青春,成就这座城市的光荣和梦想吗?

    再退一步,如果说上海人对外地人有歧视,也不是普遍性和不加区别的。“上海年轻人对外地人没有什么歧视,年纪大一些的,很多是知青支边回来的,对外地人更没有歧视。反倒是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中年人,对外地人的抵触情绪比较重一点。”小瑞说,“我是上海人,不管是谁,只要有本事,我就服气他,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那些素质低下,行为鄙陋的人,不管他是上海人、外地人,还是外国人,我一样瞧不起他。”

    “上海人有佩服成功人士的传统,他们眼中的强者是‘英雄不问出处’,这是很独特的。”张结海分析道,“上海人不会因为你来自哪里歧视你,而是看你有没有能力。你要是没能力,多半会遭到排斥。”

    于是,上海人对外地人的所谓偏见,在这里也找到了答案,主要是最初进入的外地成功人士不多。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地优秀人才正在加速改变上海人对他们的传统看法。一个津津乐道的例子就是,上海父母舍得把女儿嫁给外地郎,儿子要娶外来妹,也很少有反对意见。在他们看来,婚恋固然要讲究门当户对,只不过它的标准已由原来的“户籍、地域”转变为“职业、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     

    外地人缺乏身份认同

    在上海人对外地人越来越宽容的同时,很多外地人还是拿老眼光看待他们,保持着固有的刻板印象,以至于上海人常常觉得外地人对他们的偏见更大。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讨论起某人如何如何时,一旦有人提醒说某人是上海人,大家也就释然了。上海人没有那些毛病,那还叫上海人吗?不仅如此,外地人还自觉不自觉地与上海人划清界限,尤其是事业比较成功的外地人,生怕你把他当成上海人。这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4年前,四川人马先生来到上海,曾经赤手空拳的他,几经打拼,如今已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我买了房子,娶了上海媳妇,学会了上海话,事业发展得不错,也有一些上海本地朋友。可我还是感觉自己不属于这座城市,很难融入上海人的生活,我很容易发现自己和他们的区别。”停了一下,马先生用罗大佑的一句歌词表达了他的感觉:台北不是我的家,上海也不是我的家。

    “外地人在上海还是缺乏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哪怕是那些已经取得上海市户口的人。就算你称其为上海人,他们也不认为这是一个加分的荣誉。”张结海说。正是基于此,外地人应该如何看待上海人?怎样真正地融入这座城市?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弄清的问题。

    回首过去,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眺望未来,谁都有可能成为上海人。今后,“上海人”的概念将会被“在上海”所取代,讨论谁来自哪里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来了之后做了些什么和怎么做?而上海人与外地人的争论,也将成为过时的话题。

  
 
网站群热点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