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 > 沪上风情 > 上海趣谈 > 光圈背后——“80后”的社会影响

光圈背后——“80后”的社会影响

[ 08-2-26 11:06]    作者:霍佳转载    出处:互联网    录入:chensiyu    进入论坛
关键字: 80后特点    80后一代    80后作家    80后    80后现象   

  本世纪初,“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连续举办为文化界引进了一股清新的青春之风,同时为那些满怀文学理想的青少年创造了一个平台,使他们终于能够走下网络,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大胆袒露心声。在一批又一批80年代后期出生的学生写手脱颖而出之后,“80后”的品牌应运而生,它的出现给曾经沉闷的文学图书市场打了一针兴奋剂,在教辅书之外忽然出现的这类观点新鲜、娱乐性强、有透着些许生活哲理的文学作品,迅速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追捧。市场对这种青春文学的接纳又鼓励了一大批爱好写作的青少年拿起笔来书写自己的生活,“少年写作”蔚然成风,而在这一过程中,又不断的有些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浮出水面。

  由于这一领域的收益较高,各大出版社相继推出校园文学作品,媒体的炒作更是愈演愈烈,但这种过分的炒作似乎没有激励青年写作者,反而起了反作用。青少年写手限于其年龄和生活阅历,才思是有限的,于是在金钱的驱使下,“80后”有些并不尽如人意的书稿、社会上内容杂乱的文章、甚至媚俗作者和网络写手们模仿的粗糙作品也都被搬上台面,“少年写作”、“青春文学”开始有了滥竽充数的影子。如果说初期的“80后”给读者带来的是写作者新鲜理念的冲击,那么后来越来越多的各种“少年写手”们带给读者的却是乏味和厌倦。

  现在的“少年写手”们的作品良莠不齐,在图书市场上呈现泛滥的现象,这使得很多同龄的青少年读者被这种文化氛围所深深影响,甚至有的青少年不理解什莫是真正的经典,而对于文学的理解就仅仅局限在“谁都可以写”的所谓的“青春文学”。照此下去,“青春文学”的商业化和媚俗风很可能会影响青少年读者对于文学的理解,甚至会给他们以不正确的文学导向,使他们陷入虚无思想的洪流之中,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文学需要天赋,但更需要的其实是积累和沉淀。“少年写手”好好培养也许就可以成为真正的有深厚功底的作家,但现在许多人刻意追求“天赋”、媒体大力吹捧“神童”,却形成了一个不正确的文化导向,这无疑要将这些初出道的小写手们引向一条畸形的“成功之路”。韩寒就是在被这样称为“神童”之后毅然辍学的,而事实是也许本来他还可以读到高中毕业。辍学原本是不为大众所称道的行为,但媒体偏偏在此时又起了作用,他们报道韩寒如何在辍学之后过着休闲自在的生活,什莫时候去赛车,又拿了多少多少稿酬。这些报道让同龄甚至更小的孩子对这种“另类”的生活产生无休止的羡慕,这种不正确的导向正在侵蚀他们对于未来所抱有的理想,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韩寒,但这无疑会使他们产生投机取巧的念头,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

  
 
网站群热点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