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 > 沪上风情 > 上海地标 > 老上海的娱乐和餐饮

老上海的娱乐和餐饮

[ 07-12-5 14:08]    作者:        录入:jianlijuan    进入论坛
关键字: 老上海    娱乐    餐饮   

   逸园:文化广场的前身
   
    有过三家跑狗场,即逸园、申园、明园。明园开设在公共租界虹口华德路(今长阳路)上,紧接着开张的是在公共租界胶州路的申园,最后开张但规模最大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便是法租界亚尔培路口上的这家逸园,它的中文正式名称是“上海法商赛狗会逸园跑狗场”。 

   这三家跑狗场都专门成立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管理,并且向社会发行股票,但逸园的管理公司在商业经营方面无疑要比另外那两家高明得多,他们除掉每周三次组织跑狗以外,还在那幢新建的五层大厦中开设舞厅、西餐厅、表演厅、酒吧间、咖啡室、弹子房、乒乓房以至小型电影院。这便形成了类似眼下那类“娱乐总汇”的规模。

    个三十年代,逸园可称是上海最高级的娱乐和交际场所。当时虽也有好几处娱乐和交际的高级场所如法国总会、上海总会(即英侨总会)、花
旗总会(即美国总会)等,但都是实行会员制的俱乐部,主要对本国侨民开放,即使是“高等华人”,要想入内也难上加难。而逸园是营业场所,
只要花钱消费便能入内,这便成了最热门的华洋杂处的交际场所。当然,里面的消费是十分昂贵的,在1937年前到那里订购一张圣诞夜的双人餐
舞券要一百元,等于二两黄金的价格,相当于一个银行中级职员(如部门主任)一个月的薪金,或一个纱厂女工半年以上的工资。尽管收费如此昂
贵,却还得提前一个多月去预订,否则便有向隅之虞。

    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不久,日本占领军当局就强令逸园跑狗场缴纳出售狗票收入的半数作为军费,跑狗场无法继续经营,只能
停业关闭,附属娱乐场所也只能随之停业。抗战胜利后,按照当时政府的法令,跑马、跑狗等赌博场所不准营业,但逸园中原来的舞厅、餐厅、咖
啡吧、表演厅等纷纷复业开张。那时,大批抗战期间到川桂黔等后方去的上海人陆续回沪,其中有很多人在战前是逸园的常客,他们在物资缺乏、
生活枯燥的内地常会怀念过去经常流连的那些歌榭舞台、酒楼餐馆。因此逸园复业后生意比战前愈加鼎盛,尤其是三楼的那家西餐厅,除从法国聘
请著名厨师主持烹调以外,还有一支由七名外籍乐手组成的爵士乐队,乐手中多数是菲律宾人,也有两名美国黑人。其中那个黑人电风琴手1948
年回国后加入了被誉为“爵士乐之王”的杜克·艾灵顿乐队,在现在的唱片和CD中都能听到他的演奏。

    上海最有名的营业性舞厅如仙乐斯、百乐门等舞厅中都只供应咖啡、茶和汽水等饮料,并无西餐供应,而到逸园的舞厅中去却能一边品尝法式
佳肴,一边婆娑起舞,无疑是件乐事。

    1946年底,在相近的富民路上开出了那家爱埃令夜总会(Airline)之后,抢去了逸园不少生意,但逸园依仗着自身的环境、设施、乐队和服务态度等“软硬件”,仍能保持住上海“顶级”夜总会的地位。

    五十年代初,逸园由于原有的客源大量流散,营业额急剧下降,最后导致入不敷出而清理停业。五十年代中期,原来的跑狗场场地改建为上海文化广场,是专门举办大型文艺演出的场所,由世界芭蕾大师乌兰诺娃领衔的苏联国家芭蕾舞团、法国芭蕾舞团等举世闻名的艺术团体都曾在此登台演出。因此,说这座文化广场在“文革”之前的十多年里丰富了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是毫不为过的。

    原跑狗场所属的那座五层大厦,五十年代改建成上海市戏曲学校。

    上海影城原址:马术学校不少上海市民都去过坐落在番禺路、新华路口的那座上海影城,也知道毗邻有一家银星假日酒店,但当年这一带只是一片用砖墙围起的空地,里面有一排平房和几排马厩。门前竖着块英文招牌:Columbia Riding School。译成中文该是“哥伦比亚骑术学校”。

    当时上海盛行赛马赌博,光赛马场就先后有过三处,那就是公共租界静安寺路上的跑马厅、江湾赛马会和引翔乡赛马场。倘若这匹马在比赛中跑赢,马主、骑师、调马师都能得到奖金和奖杯,但能获得最多荣誉的还是骑师,因为在赛马中能否获胜的最重要因素还在于骑师的骑术。但“哥伦比亚骑术学校”并非培训赛马骑师的地方,那里只教授一些普通的骑马本领,从上马、下马、慢跑、小跑、奔跑到学会跨栏为止,更高难度的骑术就得去向职业骑师或骑兵学了。

    这家骑术学校的校长就是老板,是个英国侨民。聘用的两名教练都是白俄。另外还有几个饲养马匹的马夫和打扫马厩和场地的杂役,则都是中国人。

    最早到这里来学骑马的都是居住在租界上的外侨,尤以英国人居多。其中有些是送自己十来岁的子女到这里来学骑马的,有的则是原来就会骑马,到这里租了马匹骑向西面郊区,一方面作为运动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又作为郊游。

  
 
网站群热点Hot